徽派建筑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(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),一般坐北朝南,倚山面水。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,面阔三间,中为厅堂,两侧为室,厅堂前方称“天井”,采光通风,亦有“四水归堂”的吉祥寓意。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,高墙封闭,马头翘角者谓之“武”,方正者谓之“文”,墙线错落有致,黑瓦白墙,色彩典雅大方。在装饰方面,大都采用砖、木、石雕工艺,如砖雕的门罩,石雕的漏窗,木雕的窗棂、楹柱等,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。
1、皖派建筑
皖派建筑的尊贵,在于它优雅了千年的徽派民居。可以说,皖派建筑是六大建筑派系里,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。特征以青瓦白墙,砖雕门楼最为显著。
其中徽派是最为人熟悉的皖派的一支,2000年被列入“世界遗产名录”。尤以民居、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,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。
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又有“三雕”(木雕、石雕、砖雕),风格不同,又一脉相承。能工巧匠施尽其技,每一处花纹,每一笔雕刻,结构严谨,雕镂精湛。
徽派民居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,形成内向合院。四周高墙围护,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,俗称“四水归堂”,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“肥水不流外人田”的心态。
错落有致的马头墙,又是徽派整个建筑的点睛之笔。不仅造型精美,更融合了古人的智慧。在遭遇火灾时,这样的设计可以阻断火势的蔓延,安全可靠。
2、苏派建筑
苏派建筑的尊贵,在于它存在了数千年的苏州园林中。苏派建筑是江浙一带的建筑风格,是南北方建筑风格的集大成者,园林式布局是其显著特征之一。
脊角高翘的屋顶,江南风韵的走马楼、砖雕门楼、明瓦窗、过街楼,轻巧简洁、古朴典雅,体现出清、淡、雅、素的艺术特色,充满了江南水乡古朴沉静的意味。
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曲折蜿蜒,藏而不露。置身其中,四周流淌着的是“曲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”,“万籁此俱寂,但余钟磬音”之感。直露中有迂回,舒缓处有起伏,让人回味无穷。
3、闽派建筑
闽派建筑的尊贵,在于它历经500多年传承而来的土楼。闽,即福建,闽派民居即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。其中“土楼”是其最为鲜明的代表,是一种供聚族而居、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。
土楼将生土夯筑技术发挥到极致,单体建筑规模宏大精细,地堡式建筑风格沿用至今坚固无比,既可防火防震,亦可御敌入侵。
它源于古代中原生土版筑建筑工艺技术,宋元时期即已出现,明清时期趋于鼎盛,延续至今。
闽派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发挥到极致,单体建筑规模宏大,形态各异,依山傍水,错落有致;建筑风格独特,工程技术高超,文化内涵丰富。
常见的类型有圆楼、方楼、五凤楼、宫殿式楼等,楼内生产、生活、防卫设施齐全,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类型,为建筑学、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。
《大鱼海棠》就是以永定客家土楼,作为故事场景的国漫电影,正如它的作者所说:“中国福建的土楼,有一种梦一样的神秘感,像是来自世外桃源。”
4、京派建筑
京派建筑的尊贵,在于它历经700多年演变而来的四合院。中国北方建筑以京派建筑最为典型,而北京的四合院,院落宽绰疏朗,四面房屋独立。大到皇宫王府,小到平民住宅,每一处雕饰,每一笔彩绘,都是北方文化的无价之宝。
历史上,在老北京四九城里,曾有千余条胡同,京城内的民居四合院就散布在条条的胡同里。胡同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,是平民百姓生活、劳作的载体,有着深厚的历史价值。
四合院的选址、装修、雕饰、彩绘,处处体现着源远流长的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,表现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、美好、富裕、吉祥的追求。
四合院凝聚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共同的记忆,庭院方阔,尺度合宜,院内亲切宁静,有着古朴浓厚的生活气息。闲暇时刻,邀三五知己在院中把盏言欢,不亦乐乎。
除四合院外,宫殿建筑也是京派建筑的代表作,其中故宫是宫殿建筑的问鼎之作,也代表了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。它可以看做是一个巨大的四合院,功能更广泛,分工更明确,给人以皇家威严之感。
5、晋派建筑
晋派建筑的尊贵,在于它气势恢宏的乔家大院,斗拱飞檐,彩饰金装,砖瓦磨合,城楼细做,六个大院三百多间房屋错落有致,展现出晋商的稳重大气,严谨深沉。
晋派只是一个泛称,不仅指山西一带,还包括陕西、甘肃、宁夏及青海部分地区。在这些地区中以山西的建筑风格最为成熟,故统称为晋派建筑。
晋派建筑大体分为两类:一类是山西的城市建筑,这是狭义上的晋派建筑;另一类是陕北及周边地区的窑洞建筑,这也是西北地区分布最广的一种建筑风格 。
晋派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晋商的品格,稳重,大气,严谨,深沉;斗拱飞檐,彩饰金装,砖瓦磨合,精工细做。它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是一笔无与伦比的财富。
而在陕北一带,黄土高原的祖先们就是在窑洞中生存、繁衍和壮大起来的。千百年来,无论社会怎么变革,都未能撼动窑洞在陕北的主导地位。
窑洞选择了黄土高原,黄土高原选择了人,人也选择了窑洞,这种的自然辩证法则,隐藏着不可言破的玄机。
窑洞冬暖夏凉,天空瓦蓝透亮,空气神清气爽。这片古老而神奇、深沉而雄健的黄土地,窑洞用她那宽广的胸怀、真挚的情感,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陕北人。
6、川派建筑
川派建筑的尊贵,在于它融合多民族智慧的吊脚楼,作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,依山靠河就势而建,丝檐走栏自成一派,看似随意却十分考究,成为千年民族文化的传承。
川派建筑,即流行于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地的一种建筑风格,为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建筑风格。在川派建筑中以傣族竹楼、侗族鼓楼、川西吊脚楼,最具鲜明特色。
傣族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。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。
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,主要用竹子建造,下层高约七八尺,四无遮栏,牛马拴束于柱上。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,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,其余为一大敞间。楼中央是一个火塘,日夜燃烧不熄。
侗族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,座座鼓楼高耸于侗寨之中,巍然挺立,气概雄伟。
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,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、花卉、龙凤、飞鸟和古装人物,云腾雾绕,五彩缤纷,侗寨风光可谓十足。
川西吊脚楼,也叫“吊楼”,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,呈虎坐形。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,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。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,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。
吊脚楼有很多好处,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,又能防毒蛇、野兽,楼板下还可放杂物。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,优雅的“丝檐”和宽绰的“走栏”使吊脚楼自成一格,被称为巴楚文化的“活化石”。
免责声明:本网站所刊载的所有资料及图表仅供参考使用,不声明或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。购房者在购房时仍需慎重考虑,依据本网站提供的信息、资料及图表进行房屋交易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与本网站无关。本网站有权但无此义务,改善或更正资料及图表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忽。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所有信息以开发商提供为准!如有信息需要更正,可联系邮箱1486782424@qq.com